资料显示,联合光电主营业务为为市场提供高端光学镜头产品及其应用解决方案,专业从事光学镜头及镜头相关光电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根据2024年财报中披露的内容,公司产品目前在安防视频监控、新型显示、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中,安防视频监控领域占据公司创收的核心地位,而在新型显示领域,上市公司主要布局VR/AR、激光投影等。

  年报显示,2024 年,随着智能驾驶新产线在中山板芙新厂落地,上市公司汽车电子相关产品产能同比提升100%,出货量同比提升超50%,且成功打入一汽红旗等国内主流车企供应链,并实现与国际知名车企的首次合作突破。

  另外,人工智能领域是上市公司近年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其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武汉联一合立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产品包括智能消杀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及安保巡逻机器人等,已成功应用于医院、机场、海关、工厂等场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0亿元,相较2023年的16.47亿元,增长14%;实现归母净利润0.39亿元,相较2023年的0.64亿元,下降幅度为39%。

  2022年至2024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05亿元、16.47亿元、18.80亿元,呈现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分别为3.90亿元、4.95亿元、6.63亿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公司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换取营收规模扩大。

  2024年,联合光电的研发投入为2.14亿元,相较2023年的1.71亿元,增长25%。而将时间线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公司盈利规模难以突破亿元关卡。

  公开资料显示,标的公司核心产品包括手机摄像头、安防监控镜头、车载镜头、智能家居光学元件等,客户覆盖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行业,其中包括华为、舜宇、格科微等头部企业。

  通过此次收购,联合光电可借助标的公司的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快速切入消费级光电元器件领域,与上市公司擅长的高端光学镜头(如AR/VR模组、车载镜头)形成互补,共享研发平台,未来有望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不过,目前具体的收购方案尚未披露,后续有关收购价格、收购方式,以及是否设置业绩承诺等交易细节,IPO日报也将持续关注。

_黑料排行">
首页 > 产品中心

基恩士流量传感器联合光电并购长益光电布局消费级市场

2025-06-23 作者:产品中心

  近期,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691,下称“联合光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等方式购买东莞市长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益光电”、“标的公司”)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资料显示,联合光电主营业务为为市场提供高端光学镜头产品及其应用解决方案,专业从事光学镜头及镜头相关光电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根据2024年财报中披露的内容,公司产品目前在安防视频监控、新型显示、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中,安防视频监控领域占据公司创收的核心地位,而在新型显示领域,上市公司主要布局VR/AR、激光投影等。

  年报显示,2024 年,随着智能驾驶新产线在中山板芙新厂落地,上市公司汽车电子相关产品产能同比提升100%,出货量同比提升超50%,且成功打入一汽红旗等国内主流车企供应链,并实现与国际知名车企的首次合作突破。

  另外,人工智能领域是上市公司近年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其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武汉联一合立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产品包括智能消杀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及安保巡逻机器人等,已成功应用于医院、机场、海关、工厂等场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0亿元,相较2023年的16.47亿元,增长14%;实现归母净利润0.39亿元,相较2023年的0.64亿元,下降幅度为39%。

  2022年至2024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05亿元、16.47亿元、18.80亿元,呈现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分别为3.90亿元、4.95亿元、6.63亿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公司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换取营收规模扩大。

  2024年,联合光电的研发投入为2.14亿元,相较2023年的1.71亿元,增长25%。而将时间线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公司盈利规模难以突破亿元关卡。

  公开资料显示,标的公司核心产品包括手机摄像头、安防监控镜头、车载镜头、智能家居光学元件等,客户覆盖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行业,其中包括华为、舜宇、格科微等头部企业。

  通过此次收购,联合光电可借助标的公司的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快速切入消费级光电元器件领域,与上市公司擅长的高端光学镜头(如AR/VR模组、车载镜头)形成互补,共享研发平台,未来有望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不过,目前具体的收购方案尚未披露,后续有关收购价格、收购方式,以及是否设置业绩承诺等交易细节,IPO日报也将持续关注。

  • 邮箱:1576982240@qq.com
  • 电话:15151613933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上城国际新界4幢104-111号

微信联系